帮扶要闻
我市启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扶贫系统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高山资源,狠抓了以避暑休闲为主体的扶贫产业项目,着力支持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其做法已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型。
一、乡村旅游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几年来,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亿元,整合资金近10亿元,在全市18个重点扶贫区县177个村发展了近10000户农户开展乡村旅游接待。据统计,仅2013年,我市渝东南、渝东北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累计接待游客达到606万余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5.9亿余元,户均收入6万余元;旅游总收入达31亿余元。从近几年来到高山贫困村避暑纳凉休闲情况看,游客人次以每年41%的幅度增长,旅游总收入年增长率为46%;旅游收入也呈多样化趋势,从单纯的吃住收入,逐步发展到农副土特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
二、乡村旅游扶贫为核心的片区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结合资源实际,按照我市“两带三山”总体布局,沿乌江、长江两带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娄山乡村旅游成连片发展的态势。城口东安乡亢谷片区、奉节兴隆片区、酉阳毛坝片区、石柱大黄水片区、丰都方斗山、涪陵武陵山成为市级示范点;武隆木根村、涪陵迎新村、丰都横梁村、城口兴田村、巫溪三宝村、云阳歧山村等35个村成为最受欢迎的避暑休闲乡村。
三、乡村旅游扶贫龙头产业地位初步奠定。
通过几年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龙头地位逐步显现。一是激活了传统产业。围绕旅游配套服务,特色蔬菜、水果以及地方特有品种的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武隆的特色蔬菜采摘园、酉阳的苹果桃、城口巫溪的散养鸡、开县云阳的羊以及巫山奉节的党参天麻等产业,融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商品率和利润率都较旅游开发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延长了产业链条一些农户变成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专业户,把普通的农产品通过简单的包装加工,变成了旅游商品,提升了价值;把本地的农产品运销到城市,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农民的从业分工,形成了产、供、销的产业链条,促进了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带动了相关产业。一些贫困村围绕旅游开发手工艺品,得到游客的青睐,如城口的漆器、野核桃工艺品,万州泰安的刺绣等。
四、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品牌集聚效应正在提升。
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扶贫系统的一张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大量的城镇居民到贫困村避暑休闲养生,体验农耕生活,品味乡土文化。过去一些常年去外省避暑的居民逐步回流到本地,也吸引了邻近省份的游客来休闲。品牌打响,也吸引了城市投资、消费、文化三下乡,促进了乡村的发展。据统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招商引资达到40亿元。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下乡,促进了农村资源的转化,提升了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758号